新闻 产经 产业 财经 智库 访谈 专题 数据 法规 文化 品牌
网站首页-> 访谈-> 经济学家->

专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中国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1-07-01 11:48 搜集整理:中国产业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年,改革开放33周年。无论是30年、60年还是90年,在历史长河中是非常短暂的瞬间,但正是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在全世界面前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

  稍微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人,对高尚全这个名字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数十年来,他一直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自从1982年进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设计和领导工作以来,高尚全的名字就与“改革”这两个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是仍然身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董事局主席和数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每当改革停滞不前或者倒退之时,他都会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经济参考报》记者为此次采访多次与这位为推动改革继续前进不遗余力的改革耆宿联系,得知81岁高龄的高老除了外出开会讲学,几乎每天都会到体改研究会他的办公室上班。利用会议间隙和周末时间,记者分几次完成了对高老的采访。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贡献

  《经济参考报》:高老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了。改革开放在这90年历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您看来,这种特殊地位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高尚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于60多年前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团结奋斗,走上了民族复兴的新的征途。建立新中国和领导改革开放,不仅在中共党史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会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是一场自我革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勇气和历史担当,开启了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空前发展的新时代。回顾这30多年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二,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三,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四,人民生活水平从贫穷步入小康,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提高;五,社会结构正在从身份管理演变为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各个利益主体具备了不同的利益诉求。

  《经济参考报》: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总结这30多年的历史,您觉得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记取,以减少我们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曲折和阻力?

  高尚全:30多年的改革实践道路坎坷不平,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方向、决策占据了主流地位,经验的确值得总结,也值得我们记取。

  首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与实践的互动过程表明,坚持解放思想不仅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得以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解放思想是一个伴随实践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实践总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要求人们不断解放思想,进行新的探索。历史已经证明,轻率地宣布某种判断的“唯一”正确是危险的,无限丰富的实践发展才是理论的最终裁判者。人类实践过程是无止境的,思想解放也应该是无止境的。

  第二,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深刻的变化在于,实现了创造财富主体由中央计划中心向社会的转移,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财富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思想束缚和现实障碍,妥善应当和处理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作为体制创新的重要基础。

  第三,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选择,而是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演进的结果。其中,既包括对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深刻总结,也包括对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检验的借鉴。因此,从现实运动和实践的角度看,中国选择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

  第四,坚持以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创新。30多年来,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始终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比翼前行,相互促进。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经济特区的创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性决策。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加入WT O为标志,中国基本完成了由封闭型经济走向开放经济时代的演进和飞跃。2000年以来,我国先后改革了1000多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程,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推动了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使老百姓获得实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每个社会成员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正当权利。中国在改革初期就明确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改善民生的目标,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且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这一系列重大方针举措,充分体现了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来分享的基本精神。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

  《经济参考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您刚才已经做了非常精炼的总结。那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条呢?

  高尚全:我认为最宝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分享。简言之,就是“人民本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与时俱进的、建立在以人民为本位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所在。

  新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3月7日参加政协十届五次会议联组讨论时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把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首先表现是把人民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以人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把人民利益、快乐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准则的社会主义。离开了人民的福祉,就是空想的社会主义。

  《经济参考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文本,这一点应该成为全国人民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共识,更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施政指南”。怎么才能做到科学发展,您曾经在许多场合强调,实现科学发展还是要依靠改革,您能谈谈您的思路吗?

  高尚全:我说实现科学发展还要依靠改革,因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要进一步完善体制,就离不开继续深化改革。

  过去的30多年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解决的是人的生存需要。在那个时期,我们的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经济总量的增长非常重要,没有超常的增长很难叫做起飞。全社会把注意力都放在搞G D P上,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现在继续这样搞,就会出现两个大的问题:一是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把注意力仍放在经济总量提高上,谁来解决资源环境这些日益突出的公共问题?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升,全社会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总量的提高上,谁来解决民生问题?

  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出来,搞了30多年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现在我们处在转型的新阶段,就很难适应现实情况。如果不研究新情况,不清醒地适应新情况,过去的成就也许会成为下一步改革发展的负担。要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使人从工具性中解脱出来,恢复了人的主体性。新阶段如何继续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本质。新阶段如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就是使经济发展少依赖自然资源,多依赖人力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尽快使改革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全面推进改革,将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化。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要求。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看来,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当艰巨。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发展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最终达到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

  能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化道路不动摇,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决定因素

  《经济参考报》: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确立,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仍然在现实中时隐时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排斥政府干预,但这一点也很容易成为复归或强化旧体制的根据。现在看来,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成为能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请您谈谈您的看法。

  高尚全: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到全世界,不仅影响到虚拟经济,而且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美国政府采取的相关救市政策中,采取了一些国有化的措施。于是就有人说了,美国现在搞社会主义了,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于是,在国内,有人说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错的,应该发挥计划的基础性作用。还有人说,市场化出了那么多问题,还是计划经济好。

  面对这些论调,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国有化是否就是等于社会主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是把普通人的利益、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美国的保尔森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一小部分人,去救华尔街。这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操作主义。”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德国的俾斯麦政府当年曾把铁路、烟草公司等收归国有,把国有化措施作为所谓“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对此曾深刻批判说,“自从俾斯麦致力于国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会堕落为某些奴才气,无条件地把任何一种国有化,甚至俾斯麦的国有化,都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显然,如果烟草国营是社会主义的,那么拿破仑和梅特涅也应该算入社会主义创始人之列了。”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情况,我认为,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第一,从我国改革的历史来看,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来之不易。市场化改革是我们三十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是经过我们反复艰苦的探索得出来的结论。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市场调节,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到了十四届三中全会觉得没有商品经济不行了,就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央决定文件的起草,按照我的调查研究,哪个地方搞了商品经济哪个地方经济比较活,哪个地方群众就比较富裕。原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应加一句,“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当时我们起草小组有争论,有人不赞成写上商品经济,最后中央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用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到了十三大提出来,“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计划和市场是内在统一的体制”,又进了一步。但是90年代初改革又回潮了,有些人批判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认为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和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有计划。根据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来,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反复探索才明确改革的方向,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动摇。

  第二,30多年改革实践证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今天中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是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第三是从贫穷落后步入小康的社会。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三,市场不是万能的,要把市场经济与政府有效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必要的政府干预是应该的。但是不能说主要是靠行政的办法调节经济,配置资源。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11月28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改革措施,注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政府扩大投资要同改善民生,带动最终消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扩大内需的方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提出来的。但从过去十年的情况看,扩大内需的结果更主要的体现在国有投资的增长和扩张方面,最终消费的比重则不升反降。尤其是,居民消费在G D P中的比重持续下滑,意味着经济增长并没有同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和福利。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对金融市场干预,这是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政策与宏观调控应对严重经济衰退的通常做法,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否定。指出这一点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穿透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清除走向市场经济道路中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现实情况表明,作为最终需求的基础,我国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外需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扩大内需的着眼点放在投资扩张方面,而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扩张更主要的表现为政府投资扩张。这种情况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政策选择非常相似,当时就有人提出对政府投资扩张中可能出现的“旧体制复归”保持警惕,后来行政性垄断不断强化也证明这种警告并非无的放矢,如今我们仍需保持这一警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干预、干预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是宏观与微观协调机制问题。

  总之,改革开放是事关中国人民千秋万代的大事,能不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化道路不动摇,是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决定因素,在这一点上,我们谁都含糊不得。

更多

扩展阅读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Ctrl+Enter]
争先创优活动